抛开产品人员,如何做好研发驱动
亲爱的怪蜀黎:
大学毕业后我终于成为了从小梦想的一名——web程序员。在魔都这7年,我一共只在2家公司服务过,而在现在这家公司已有6个年头。前5年说不上兢兢业业,但也还算认认真真,但因为公司重点不在web一块,基本没有机会可言。所幸一年前公司开始转型,将主要资源往web一块转移。我还没反应过来,项目、待遇、职位、人手都纷涌而至。在兴奋、惶恐、忧郁中,带着一个30多人的团队做了一个最终没有太好结局的项目。虽然不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有时我想,也许我应该做的更好,也许结果会有一点不同。
不过和我的沉重相比,似乎公司并没有很在意这个结果。上个月给了我新的一个项目——这一次,放的权利更大。感谢老板的信任和支持,但肩上的压力感觉有增无减。也许犯错是成长最好的老师,失败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但我不想用这些话成为铺垫可能失败的接口。
问一个当下的疑问。新的项目至今没有专门的产品人员介入,我希望每一个研发人员都能在充分理解需求后,从运营角度设计产品,从用户体验开发功能。我并不反感产品人员,但我更憧憬研发驱动的模式,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在工作中遇到过靠谱的产品。
研发驱动说来简单,在获得执行力、灵活性,降低各种内耗和成本,实现快速迭代开发的同时,也在为研发人员的各种经验不足和程序员特有的“古怪思维”付出着代价,并承担着让项目背负上更大失败风险的可能。
一方面,我希望努力去尝试我理想中的研发驱动模式,一方面也害怕自己的一意孤行让项目触礁、让部门蒙羞。你是如何看待这个具体的问题的?或者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当然,如果能有靠谱产品推荐,我也非常愿意接受!
首先,技术与产品合体是最优解,知行合一,效率大增,尤其减少产品观不同带来的损耗。产品争论很多时候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风格差异,所以参与讨论的人越少,执行效率越高;人越多,则无益的摩擦越多,速度越慢。
在国外,牛逼产品往往就是知行合一的工程师捣鼓出来,如Google和Facebook的工程师文化,建立在工程师文武双全的基础上,才能催生创新。我以前写过一篇《为什么不创新》,有观点云,参与创新的人数越少,创新成功的概率就越高。
所以国内文理分家,贻害万年。产品不精研技术,看代码如见梵文;技术则埋头技术,对产品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最后在99.9%的情况下,还得由产品+技术的组合去做项目,互相对上眼,磨合好的难度,已经将产品成功率降低了20倍。
回到正题。
1、
你说得对,靠谱的产品人员极少,到“产品架构”这个层级的更少了。很多人找我推荐靠谱的PM,我倒是认识这么两三个,但很难挖动。我自己创业都没打算招PM,自己挽袖子上,就是为了减少摩擦,全速前进。
还有人不断问我怎样培养PM,也回答不了,水土和品种都很重要。有些时候品种不行,有些时候根本是你们的水土也不行,我能给出的答案都是心灵鸡汤一类的万能解,有道理,没用处。
2、
如果很难信任产品人员,是否工程师自己挽袖子上呢?“每一个研发人员都能在充分理解需求后,从运营角度设计产品,从用户体验开发功能。”这句话本身的破绽很多:
-充分理解需求,需求从哪里来,需求是否正确?
-从运营角度设计,运营思路是什么,运营任务是否安排得当?
-从用户体验开发,怎么把握用户体验?是工程师本人的体验,还是道听途说来的用户反馈?
你在来信中的愿望,是一个绝对正确的大口号,即便非常资深的产品经理也不能保证自己做到,做好。否则天底下哪里来如许多产品残局。那么,你的工程师团队如何能达到,至少是接近这个目标呢?我见过大骂PM废柴的工程师,自己赤膊上阵的时候,却比废柴PM更废一筹。
3、
按照常规,产品人员分作:
-产品经理,通常兼任产品策划,管理需求、进度与品质
-产品策划,基本上只对需求与设计负责,很多时候与交互设计合体
-交互设计师,将策划案转换为交互原型
-UI设计师
-产品运营,又细分为内容运营、用户关系、活动,推广、BD等岗位
同样按照常规,以及格线为标准,国内工程师最容易兼任的是产品经理这个角色,由技术经理来兼任。普通工程师有不超过35%的可能兼任产品策划,不超过15%的可能兼任交互设计,不超过5%的可能兼任UI设计与产品运营。
你提到的“没有专门的产品人员介入”,针对以上常规,建议由产品感较好的技术主管,比如你自己,兼任PM。工程师可以提需求,提策划,由你来把关。策划案交给专业的交互设计与UI设计去实现——在极端情况下,比如没有交互设计师,产品本身的交互架构也不复杂,可以将低保真线框图直接交给UI设计师。
至于运营介入,取决于整个项目的运营思路,这大概也是PM角色来出。根据思路,按照“典型用户”的标准招聘对口的运营人员,与工程师直接对接。
以上建议,完全依赖于这个“产品感较好的技术主管”,由他来主持。如果放心大胆,权力下放到单个工程师……你有Google和Facebook那样强悍而全能的工程师吗?
如果技术主管缺乏产品自信,只剩下最后一个法子:只做自己是典型用户的项目,对于产品感将是非常大的弥补。如同Facebook的工程师驱动,取决于他们本身是Facebook的深度用户;Google在工具类应用上出类拔萃,也是同理,但重塑一个社交网络就举步维艰。
4、
我去年写了《危机感》,整个互联网行业最缺的是其实是好项目,其次才是好团队。在现有的市场基础上,需求池几近枯竭,找不到几个能出力的战场。这是整个行业共通的问题。所谓臆造需求,或者愚公移山,大都是逼出来的。假如方向偏了,就算你找到牛得一逼的产品经理(或者就是你自己),结果也大同小异。
对此悲惨世界,我唯一能提的,勉强不算是废话的建议,是做你自己喜欢的项目,尤其做你自己是典型用户的项目,为你和你的朋友去提供服务。比较小的好处是增加对用户对市场的理解,比较大的好处,则是这个过程会令你比较开心,最终结果很难讲,至少享受了过程。
当然,如果工作环境不能提供这样的项目机会,我只能说,苦得一逼也是人生经历。
来源:http://blog.jobbole.com/20491/
抱歉,暂停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