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程序人生 下的文章

情书

我能抽象出整个世界...
但是我不能抽象出你...
因为你在我心中是那么的具体...
所以我的世界并不完整...
我可以重载甚至覆盖这个世界里的任何一种方法...
但是我却不能重载对你的思念...
也许命中注定了 你在我的世界里永远的烙上了静态的属性...
而我不慎调用了爱你这个方法...
当我义无返顾的把自己作为参数传进这个方法时...
我才发现爱上你是一个死循环...
它不停的返回对你的思念压入我心里的堆栈...
在这无尽的黑夜中...
我的内存里已经再也装不下别人...
我不停的向系统申请空间...
但却捕获一个异常---我爱的人不爱我...
为了解决这个异常...
我愿意虚拟出最后一点内存...
把所有我能实现的方法地址压入堆栈...
并且在栈尾压入最后一个方法---将字符串"我爱你,你爱我吗?"传递给你...
如果返回值为真--我将用尽一生去爱你...
否则--我将释放掉所有系资源.

关注自己的健康–阻止亚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游离状态,如果保健得当,有希望回到健康状态,任其发展就会导致疾病发生。所以,大家千万要重视亚健康状态。许多疾病在早期的表现或者说是先兆都表现在亚健康的状态之中,例如慢性疲劳、不明原因的疼痛等。通俗点说,就是大家所说的“到医院检查不出毛病,自己难受自己知道”的那种状态。针对亚健康状态,我们要首先找出原因,合理保健,才能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
现代人工作忙,竞争激烈,下班后回了家又有孩子、老人、家务在等着你,也很忙。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常常把自己逼得无路可退,无处可息,疯狂工作不注意休息的人真是太多了,这种不尊重健康的现象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是如此。
如果这种失调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成,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比例徒增。他们的表现比较错综复杂,可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心身失调,各种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有专家将其错综复杂的表现归纳为3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从临床检测来看,城市里的这类群体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这类拼命工作的亚健康状态的另一种最直接更可怕的称呼是“过劳死”。
“过劳死”一词缘自日本,最早出现于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繁荣时期,它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而是属于社会医学范畴。在日本它被定义为: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诱因),导致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恶化,进而引起脑血管或心血管疾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使患者死亡。在过去的5年,日本有几位市长因严重的疲劳而“过劳死”。有人统计,日本每年有1万人因过劳而猝死。
专家预言:“过劳死”正向中国蔓延,高峰期为2002~2004年。可见,“过劳死”就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造成“过劳死”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心劳力,加上缺乏及时的恢复和足够的营养补充,导致肌体细胞的超前老化,这种老化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爆发“过劳死”。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列有“过劳死”二十大信号:
1、“将军肚”早现。30~50岁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脱发、斑秃、早秃。每次洗发都有一大堆头发脱落,这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
3、频频去洗手间。如果你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排泄次数超过正常人,说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开始衰退。
4、性能力下降。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性欲减退或男子阳痿、女子过早闭经,都是身体整体衰退的第一信号。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想做事时,不明原因地走神,脑子里想东想西,精神难以集中。
11、看什么都不顺眼,烦躁,动辄发火。
12、处于敏感紧张状态,惧怕并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
13、为自己的生命常规被扰乱而不高兴,总想恢复原状。对已做完的事,已想明白的问题,反复思考和检查,而自己又为这种反复而苦恼。
14、身上有某种不适或疼痛,但医生查不出问题,而仍不放心,总想着这件事。
15、很恼烦,但不一定知道为何烦恼;做其他事常常不能分散对烦恼的注意,也就是说烦恼好像摆脱不了。
16、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工作、学习、娱乐、生活都提不起精神和兴趣。
17、易于疲乏,或无明显原因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
18、怕与人交往,厌恶人多,在他人面前无自信心,感到紧张或不自在。
19、心情不好时就晕倒,控制不住情绪和行为,甚至突然说不出话、看不见东西、憋气、肌肉抽搐等。
20、觉得别人都不好,别人都不理解你,都在嘲笑你或和你作对。事过之后能有所察觉,似乎自己太多事了,钻了牛角尖。
我们可以对照以上“信号”自我检查,具有上述两项或两项以下者,则为“黄灯”警告期,目前尚无需担心,具有上述3~5项者,则为一次“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者,为二次“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征”———“过劳死”的“预备军”。另有三种人易“过劳死”:一是有钱(有势)的人,特别是只知道消费不知道保养的人;二是有事业心的人,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三是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身体健康的人。

我想我已经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

我想我已经活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
作者:他城
以前听说,人的长大是突然之间的事儿。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长大、成熟,但是我突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昨天还以为自己的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像是还没有分化的细胞,可以分裂成任意器官。今天就发现很多世界冠军都比自己年轻很多、那些不大自己几岁的人已经坐上了现在还不敢想的位子。还在考虑着如何把前浪拍在沙滩上,突然自己就已经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在25岁这个年纪,每隔几步就一个路口,少有人知道该走哪一边,像是吃饭的时候要选人多的餐馆一样,很多人挤向本来就人满为患的路。偏偏很前方的路口又很窄,千军万马去闯独木桥,想来世上已无阳关道。公务员、事业单位这些香饽饽让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们明争暗斗,为的不是什么理想、自我价值,只是稳定的一个月几千块的皇粮。干什么不重要,拿多少才重要。工资不重要,福利才是王道。
话又说回来,这并不是我们的错,我们也是被诅咒的一代。
一、梦想
好久没听人说过这个词,也很久没有见过这个词了。谁的心里没有梦想的种子?可偏偏这个时代使用这种文字的地方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在这片土地上,如何生长不重要,长成什么样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结了什么样的果实。每每当我看到国外很多作家简介里有哲学家这个称谓时,我总是感到无比的同情:这个职业的人如何生存啊……在咱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干这行的人估计比省长还少,因为咱不需要哲学家,哲学家还不如妓女能拉动GDP。
太久没有看见身边的谁实现他的梦想,也太久没有听见谁实现了梦想,因为看看身边的人,都梦归梦想归想,该干嘛还是干嘛。所以我在想,到底有没有梦想这种东西?它会不会像小时候不盖好被子睡觉时,妈妈说的会吃脚丫子的怪兽一样,只是童年时让我们按照某种方式成长的工具。长大后我们在课本上学到其实没有会吃脚丫子的怪兽,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其实也没有什么梦想。
我听过很多人对我说,真希望你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像是把最后的希望寄托给我一样。后来我看新闻听说有人打算开始环游世界,我内心非常希望他能走完。那一瞬间我才发现,原来藏在心底的那些很难实现的愿望,总是需要找个寄托。
如果单说梦想本身,那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物。俞敏洪说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多么令人向外啊!可以穿过森林、越过石头、飞跃瀑布,在这个国家甚至还有可能冲开大坝,然后流过良田……最后进入大海。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如海子这样能写出“为每一棵树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的诗人,如梵高这样能画出最明亮的黄的画家,最后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大海很遥远,但并没有遥不可及,只是我们的生命过于沉重。
二、房
如果进行“中国最重的字”评选活动,这个字应当是毫无悬念的胜出。如果说“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这样的话语是一种洒脱的话,那么“不要迷恋哥,哥没有房”一定是最黑色的幽默。记得两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成天算着怎么才能买房子,可左算右算不吃不喝都得20来年。正当在这个梦魇中挣扎之际,一条手机报拯救了我,报上明确指出北京房价5环均价已经过万,而且今后只会涨不会跌。突然之间,世界一片光明,那是我到北京几年天空最蓝的一天,空气最好的一天。因为我终于不用再痛苦,我清楚的知道自己不会搭上环游世界的钱去买一个厨房。
不买归不买,可难免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尤其是可能是未来丈母娘的广大中年妇女们。当去年某专家抛出“丈母娘需求”是刚性需求的时候,我这两个蛋疼的啊、两个乳酸的啊。那段时间对于丈母娘这个物种的普遍印象跌倒了历史最低点,后来社会上的某个群体让我找到了阿Q的点,这个群体就是传说中的小三。我发现虽然丈母娘都要求有房子,但是基本都只要一套,而现在的情况是有一套房子就可以有一个女人。想到此,我心情开朗许多。虽然我对女人商品化一直不能接受,但是至少这让我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下,男性同胞们可以有更多选择,而这完全是一个买方市场。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中国男女比例大概是110:100,也就是说按照理论,每110个男人就有10个没有配对的女人。但实际情况是GAY比LES多,也就是说男同胞们可以内部消化一部分,所以从性向选择来说这个比例基本是合适的。但是如果把那些有多套房的老总们纳入考虑范围的话,还是会有一部分男人没有老婆。简而言之,大龄单身汉的数量和有钱人们多余房子的数量成正比。
无论你是以一套房为目标,还是以多套房为目标,你都绕不开”房”这个字。每一滴水都背负着一块砖的重量,怎么还能激情的奔向大海。
三、城市
与梦想最相关的,应该是度过时间的方式,即生活方式。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一定正确的,每个人都责无旁贷的要去考虑并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个时候“城市”的选择就成了如今大多数北漂青年最纠结的话题。一线城市节奏快、刺激、机会多、牛人多、帅哥多、美女多、吃的多、玩儿的多……总之就是选择多。而现代社会有一个物质发展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就是面对多元化选择的时候,人如何能够从选择中获得最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因为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选择多意味着机会成本大。简单而言就是,如果某天晚上有两个朋友约你,一个去逛街,一个去聊天,那么你的选择只会造成一个机会的丢失。可当某天晚上有10个朋友约你干不同的事的时候,你就会开始痛苦,每一个约会都有你想要的方面,这时候你得到的是1,失去的机会是9。而最痛苦莫过于恋爱的时候,其实每个人都会是真爱,问题是你俩有没有真正去爱。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是人类的本性,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骑驴找马的资本,不同人有不同的骑驴不找马的淡定。
我一直觉得我向往小城市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有另一个我,可以每天下班陪家人吃饭,然后看看书,写写字,和朋友出去聚聚……不用挤地铁,不用每天用两个小时“在路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是我放不下的呢?或许只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平凡人对自己不平凡的期望。每种价值观背后一定都有某种哲学思想的倾向。
四、哲学
很早的时候刚开始接触哲学书籍时看到过一句话:哲学是一场危险的旅行,在救赎之前会有很长的迷失。现在我懂了,因为我已迷失在各种观点之中。正如也许你不知道弗洛伊德是谁,但是你一定知道“潜意识”这个词,你也许不知道柏拉图所描绘的世界是什么样,但是你一定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响。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而苏格拉底就是那个成天在街上与人辩论,最后由于坚持自己的理念而被处死的那个爱智慧的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而他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是通过柏拉图写的对话来表达的(这个很像中国的孔老夫子)。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原型,每个事物都有原型,而目前盛行的“柏拉图式爱情”毫无疑问是对爱情原型的谬误,我甚至一度认为这种谬误和饭岛爱大姐那本书有因果关系。
哲学讨论的是人,更多关注的是人的本质,存在的意义。而每种观点都能够催生出截然不同的人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每种向往背后都有一种哲学取向在左右,就算是没有看过任何哲学书籍的人。因为哲学不是一门科学,需要专门的学习,而是一门对于世界看法的学科,每个人都可以有意见。
中国的古代史是贯穿了儒、道、佛的历史,尤其儒家思想是整个民族思想上最深的烙印。如今,儒家思想在与成功学的对垒中屡屡挫败,三十而立指的不再是思想上有明确的方向,坚定而果敢,而是有房有车。看过一则研究表明,长时间在高强度、高压力环境下工作会使人的性功能退化。如果继续本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那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将成为最具幽默感的社会现象,那时候年轻小伙子将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但是目前看这篇文章的人都已经老了。
初中的时候我们只知道好好读书是为了上好高中,然后上好大学,然后找好工作,当毕业了才开始去思考:什么是好工作?当我们还不能理清思绪,就得被迫接受一个巨大的标准:收入。然后就有各种各样的广告,告诉你有钱的好处,然后就一头扎进经济浪潮之中。生活理想、生活方式、自我价值统统抛在后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本着打哪指哪的态度蜗居在城市之中。
在国外思想家纷纷研究”中庸”的时候,我们自己对这种思想却一知半解,很多人甚至觉得中庸是一种消极退让的思想。相比起古代,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抉择和冲击更多,如果说以前是多多益善,那么现在则是越多越乱。我一直挺佩服金庸的,因为他的武侠小说里有很多深刻的哲学思想。比如天龙八部里扫地僧对萧峰和慕容复老爹说,少林每一门绝学都有副作用,需要修相应的佛法才能化解。当你掌控的外在越多,想要保证没有负面作用,那么你内心就要相应的强大。所以说不怕人有钱,就怕有钱人没文化,没文化的人有更不受束缚的想象力,同时却缺乏一定的道德感。中国很多有钱人造成的悲剧、闹剧正源于此。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有一个奔向大海的梦想,你是想有一颗矛盾的心,还是一个盲目的目标?
五、恋爱
这绝对是史上最能乐此不疲的老生常谈。十几岁的时候如果听到“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和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眼前一定会浮现某个面孔,然后内心激动的一塌糊涂。而到了我这个年纪听到这句词,眼前浮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样子,像是给每个过去分一个权重,然后取了加权平均后计算出的样子。前几天我在文化巷突逢倾盆大雨,雨暴躁地下了1个多小时,我就无奈的在屋檐下站了一个多小时。一开始是很烦躁的,后来慢慢的平静下来,最后甚至开始欣赏雨打在不同材质上的声音,欣赏雨划过每一种颜色的透亮。然后我突然明白,从来不曾有什么屋檐,最美的始终是下雨天。顺便说一下,对于方文山这种30来岁的老男人还能够写出如此单纯的句子,我感到十分开心,想想咱们人才济济的大陆居然“亲爱的你慢慢飞”都能响彻大街小巷,我顿时对台湾的社会氛围刮目相看。
前段时间流行一个签名“我想早恋,可是已经晚了”。看到的时候,我和众多人一样报之一笑,再之后我认真想过这句话。我们怀念的不是早恋,而是为了爱情冲破禁忌的激情和勇气。以前总是听说大学里的爱情有多单纯,当时不相信,毕业了才知道。当爱情被作为一件华丽的旗袍掩盖在种种利益之上放在台面上讨价还价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单车后座上那紧贴背的拥抱是多么的真实。我不否认,我羡慕,甚至嫉妒那些从大学走过来的爱情。
当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进入准婚年龄,单纯的”爱情”却已束之高阁。很多实际的问题浮出水面,我并不是排斥这些东西,可是似乎我们走的有点儿远了。参加过很多婚礼,每场婚礼上都会有誓词:“无论贫穷、疾病巴拉巴拉……,我都愿意和你在一起”。可真正包含泪水说出誓言的并不多。陆川在参加完刘烨婚礼时说,西式的婚礼和葬礼都能让人思考很多,关于生命、关于意义,而中式的就是图个热闹。当我们什么都想要,硬把西式婚礼加入仪式时,并没有看到人家精华的东西,而是照虎画猫的学了个形式。当誓言都只是一个过场,我们还能把什么当真。
前几天去民政局开未婚证明,有一个窗口没人,我屁颠屁颠的跑过去办。那位大叔悠闲的看着报纸,但是又聚精会神,我叫了两声才会过头来。我说,师傅我要开一个未婚证明,他随口即问,结婚了没。我一时被问傻了……要是结婚了,我开个P的未婚证明啊。然后他递给我一张单子说,填好了隔壁办。当我填好单子后,隔壁的女士很热情的招呼我,小伙子过来这边办。我还纳闷儿为啥服务态度这么好,她随即接着说,他那难得今天清闲,让他休息一下吧,平时忙得不行。我这才仔细看了他的窗口,有一个其实很显眼的牌子上写着”离婚手续办理”。我顿时就乐了,听说过结婚排不上号的,原来离婚也得排队啊。而与他一桌之隔的是”结婚手续办理”。临走时又看了一眼那位大叔,作为一个纳税人,能养这样一个闲人,也未尝不好。
虽然爱情是不分阶级的,但是我如今真有“Too poor to love”的感觉。我不排斥也不反对物质的享受,可是如果物质消费是为了填补内心缺乏的安全感、存在感、关注感,那你将把自己活生生变成一个黑洞。我一直很赞同孔子“素其位”的说法,素富贵、行乎富贵。前几天还和朋友说,有钱了也不能买宝马,会被当成为富不仁的暴发户。当然我承认对于马啊、驴啊我还处于意淫阶段。西方社会有宗教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至少缓解内心和外界的冲突,他们富余的精神活动也并不简单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上。中国没有大范围的宗教信仰,所以解决内心与外界的关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早期蔡元培校长提出过”美育代替宗教”的救赎思想,如今考艺术的很多是为了成名,而有些则是肚子里没什么墨水,写不出什么字。记得有哲学家说过,爱情说穿了是一种信仰——相信,相信他/她是爱你的,相信你们终会在一起。而如今爱情更像是一场囚徒困境的博弈。
不过,倘若你敢牵我的手,我还是敢拉着你一直走到坟墓。
六、社会
有些事情,明白了是很可怕的。比如对于这个社会的理解,其实从古至今人性变化不大,在我有生之年也不会有重大转折。所以我想是时候停止去独善其身了,没有书生一个国家照样发展。以前我相信文字、图片虽然不能改变世界,但是能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现在我不这么觉得了,人不经历刻骨铭心的痛就不会反思,欧洲悲剧的意义正在于此。而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某个社会事件独立出现时是一场悲剧,而一旦成风就成为了潜规则式的喜剧。前段时间老郭被封杀我就想,以前翻墙看到的都是悲剧,以后翻墙终于有可能看到喜剧了。
我们从小就学习很多规则,长大以后会发现,越是剑走偏锋越容易成事。规则就像是火锅里的菜,有的人一直告诉你菜好吃,但是他拼命夹肉。我也终于明白当初辞职时老板跟我说的那些束缚着我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们似乎处于一个突破道德底线无所谓,甚至游走在法律边缘也可以的社会。对于那位西太平洋博士的“宽容”显示的并不是我们民族博大的胸怀,而是极度的功利态度。马云说,一旦你成功了,那你说什么都是对的。他是有智慧的,因为这句话是对这个社会现象较为和谐和华丽的形容。在此问题上韩寒是很识时务的,及时把自己的学历从高中改到了初中,大有大势难违之意。
一个愤青变得不愤青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他知道的太多了……

再谈如何成为技术领袖

再谈如何成为技术领袖
——技术不是充分条件
被访者:IBM软件集团两岸三地大中华区
总工程师 寇卫东
文/卢鸫翔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领袖,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我在IBM辅导很多年轻同事,如何才能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成长为技术领军人物?是否只要拥有了过硬的技术本领,就能成为技术领袖?许多年轻的朋友技术拔尖,然而却觉得没有得到领导的赏识,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常常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去年这个时候,我同读者朋友们分享了一些心得,我想结合自己多年的高校教育和IT从业经验,再同大家谈谈这一话题。
1.我很清楚地告诉大家,要成为技术领袖,技术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如果一个人技术基础不够扎实,他几乎等同外行,领导其他技术人员不说没有可能,但至少会相当困难。另一方面我们在国内外都能看到不少拔尖的技术人员,有的是一流的科学家,有的是一流的技术专才,可一旦把他们放在领导岗位上,却都以失败告终。他们虽然技术出色,但是没有当领袖的能力,工作中四处碰壁,缺乏凝聚力,不得人心。
2.要成为技术领袖就要清楚公司的业务,知道技术应当如何配合业务需求。作为技术领袖,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公司业务有大的发展,才会得到高层领导的认同。如果你只懂技术而不懂公司业务,或者你在大学工作而不懂领导教学科研,是没有办法胜任技术领袖的。我们钻研技术的朋友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对某项技术非常专注,但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没有把注意力放到公司的发展需求上来。
为了更好地协调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业务发展,需要处理好工作的优先级,分清主次。在日常工作当中,我常常为同事画下面这幅图,帮助他们进行分析。
如果有一项工作摆在面前,我们如何定义它的重要性,应该花多少力气去做?我们可以通过象限分析找出答案。第I象限表示此项工作对企业业务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都很重要,这是最完美的结合,优先级应该放在最高级。我们在企业中应该多做此类工作。第II象限表示此项工作对企业业务非常重要,但是对个人目前的职业发展看似并不特别重要。我们要以企业的利益为重,所以优先级应该放在第二位。第III象限表示此项工作对个人职业发展很重要,但是对企业业务发展不那么重要,我们应该把它放在第三位。第IV象限表示此项工作对企业业务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都不重要,优先级应该是最低的。对这类工作,自己最好不做或者少做;就是做,也应该尽可能少花时间去做;或是请其他同事去做,因为对你的个人职业发展不重要的工作不等于对其他同事的个人职业发展也不重要,换言之,此项工作可能对其他同事的个人职业发展很重要呢。
许多企业都在创造一种文化,希望能将企业业务发展和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尽管有时候很难兼顾。作为一名领袖人物,他一定更多地在关注大局,而不是仅仅看到自己。关注大局的人会处处从公司的业务、公司的需求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真正把大局放在第一位的人,即便今天不是领袖,明天也一定非他莫属。现在的领导不欣赏,将来必会为其他领导所赏识。
3.一个能把握大局的人需要具备很多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我下面要谈到的第三点——决策力。作为技术领袖,要有坚强的领导能力,敢于面对各种困难的挑战,敢于决断。有些人天生就有准确的决策能力,而更多人需要靠后天来培养。
在我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就给他灌输这种思想,培养锻炼他。如果他要问我,我就让他自己做决定,不论决定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在我看来都是正确的。因为最大的错误是该做决定时你举棋不定。再举一个例子,美国前总统布什刚刚上任的时候,很多人批评他没有总统的风范,但是经过几年的洗礼他的确拥有了总统的气质。原因又是什么呢?因为那个职位训练了他,很多情况他必须要做出决策。
对于程序员来说,虽然无法像领导那样做重大的决定,但仍然可以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出决策。例如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 采用何种算法实现, 选择哪种数据结构,如何撰写文档,同谁一起合作,这些并不一定非要等老板或者构架师来判断。大家应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慢慢成长,直到将来能够领导大的项目。每个人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对一个完整的系统做出决策,可是如果不从当程序员的时候就开始锻炼自己,将来也做不了。
面对决策失败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应该学会坦然面对,学会承担。如果不去做决策,不愿承担责任,就永远无法取得进步,无法获得做技术领袖的能力。
4.要想成为技术领袖必须有远见,有智慧。有远见有智慧的人才能有承担。我有一个在加拿大的同事,开始的时候只是一般的技术人员,很短的时间内就变成经理,再后来没有经过多长时间又被提升为主管。原因很简单:他有远见,并且有足够的智慧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像他这样的员工虽然刚开始的职位很低,但是公司领导觉得这样的人才对公司将来的发展大有帮助,另外,如果这样的员工离职,不但是公司的损失,还会助长竞争对手的实力。所以公司一旦有职位就会提升这样的员工。我们作为技术人员也是一样的道理,面对一套大的系统方案,只有穿透障碍看到未来,才有机会获得提升,成为技术领袖。
5.成为技术领袖需要自信、自觉和自律。自信,这和领导能力有关,没自信怎么来领导别人呢?自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自我感知和自我解嘲。自我感知是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老祖宗都这样讲。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情况,要么估计过低,要么估计过高,对自己没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很多事情要靠下意识的感觉,你可能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凭感觉就能判断出对错。自嘲是能给自己台阶下,这很重要,往往很多人都做不到,一不小心就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另外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才不会弄得自己下不来台。
自律就是要约束自己,保持良好的品行。自律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是做给领导看,而是为自己而做。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把标尺,衡量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自律很关键,年轻人尤其应该加以重视。有好的人品才会得到大家信任,如果不自律,没有良好的品行,有谁会对他心悦诚服,又怎样来做大家的榜样呢?
6.勇于承担,敢于付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工作既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名誉,单单只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获得成功。自己驱动自己,不畏艰难险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愿意承担,不愿意付出,处处计较得失的人是没有办法成为领袖的。
这里所说的成功,并非单纯的职位上的成功,还包括技术上的成功,做人的成功等。其中做人的成功最重要,往往却被最多的人所忽视。职位只不过是领导给的一个头衔,技术领袖所具有的影响力并不是单单靠领导所给的头衔就能获得的。不管大公司小公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做人。我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首先看做人,然后看技术,最后才是职位、名誉、金钱。而且往往人和技术做好了,金钱名誉就会随之而来。正如诺贝尔奖得主们无一人不是勤勤恳恳做事,假使一开始就想着名誉、奖金,或许他们永远都无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成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如何衡量成功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说,成功是一个正态分布的频谱,不是一个单脉冲。有些人拥有很高的职位、很丰厚的收入,但却没有家庭、没有生活,因为他们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最终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一个脉冲式的成功。相对他们的度量标准来说是成功了,然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并不成功、或者不值得效仿。因为事业成功只是一方面,除了工作,我们还有生活,还有家庭的维系、子女的教育、八小时后的个人爱好。一个和谐的成功是一个频谱式的成功:也许没有哪一方面是特别突出的,但是有几个方面是相当好的,其他方面也还可以,这样综合来看是最好的。
7.能领会别人的感觉和想法,会与他人相处。一个拥有领袖潜质的人,往往能够很快感知周围的氛围,别人的感受,他能够通过简单的语言、位置调整,使大家轻松舒服地投入工作。
8.能把大家团结起来,人气旺。很多时候,某个人并不是领导,但是大家都愿意听他的话,成了无冕之王,这样的人即便现在不是,将来也必然会成为领袖,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读者朋友们大多都是技术人员,但是大家不要被技术所束缚。我年轻的时候也走过弯路,希望这些心得体会能对年轻的朋友们有所帮助。成为技术领袖并非遥不可及,只需要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坚定和执著,多注重先做人后做事。
http://www.programmer.com.cn/1127/

计算机学习心得

我始终认为,对一个初学者来说,IT界的技术风潮是不可追赶。我时常看见自己的DDMM们把课本扔了,去卖些价格不菲的诸如C#, VB.Net 这样的大部头,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而许多搞不清指针是咋回事的BBS站友眉飞色舞的讨论C#里面可以不用指针等等则让我觉得好笑。C#就象当年的ASP一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结果许多学校的信息学院成了“Web 学院”。96,97级的不少大学生都去做Web 了。当然我没有任何歧视某一行业的意识。我只是觉得如果他们把追赶这些时髦技术的时间多花一点在基础的课程上应该是可以走得更远的。
几个误区
初学者对C#风潮的追赶其实也只是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几个误区之一。我将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说明这些现象,你可以按部就班的看看自己是不是属于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认为计算机技术等于编程技术:
有些人即使没有这个想法,在潜意识中也有这样的冲动。让我奇怪的是,许多信息学院的学生也有这样的念头。认为计算机专业就是编程专业,与编程无关的,或者不太相关的课程他统统都不管,极端的学生只要书上没带“编程”两个字他就不看。其实编程只是计算机技术应用过程中一种复杂性最低的劳动,这就是为什么IT业最底层的人是程序员(CODER)。计算机技术包括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管理信息系统等等这些方面。编程工作只是在这些具体技术在理论研究或者工程实践
的过程中表达算法的过程。编程的人不一定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就一定很高。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少大师级的计算机技术研究者是不懂编程的。网上的炒作和现实中良好的工作待遇把编程这种劳动神秘化了。其实每一个程序员心里都明白,自己这些东西,学的时候并不比其它专业难,所以自然也不会高档到哪里去。
咬文嚼字的孔已己作风:
我见过一本女生的《计算机网络原理》教材,这个女生像小学生一样在书上划满了横杠杠,笔记做得满满的,打印出来一定比教材还厚。我不明白的是,像计算机网络原理这样的课程有必要做笔记?我们的应试教育的确害了不少学生,在上《原理》这一类课程的时候许多学生像学《马列原理》一样逐字背诵记忆。这乃是我见过的最愚蠢的行为。所谓《原理》,即是需要掌握它为什么这样做,学习why,而不是how(怎样做)。极端认真的学生背下以太网的网线最大长度,数据帧的长度,每个字段的意义,IP报头的格式等等,但是忘了路由的原则,忘了TCP/IP协议设计的宗旨。总之许多人花了大量的时间把书背得滚瓜烂熟却等于什么也没学。
在学习编程的时候这些学生也是这样,他们确切的记得C++语法的各个细节。看完了C++教程后看《Thinking in C++》(确实是好书),《Inside C++》,《C++ reference》,this C++, that C++……,然后是网上各种各样的关于C++语法的奇闻逸事,然后发现自己又忘了C++的一些语法,最后回头继续恶补…。有个师弟就跟我说:“C++ 太难了,学了这里忘了那里,学了继承忘了模板。”我的回答道:“你不去学就容易了”。我并没有教坏他,只是告诉他,死抠C++的语法就和孔已己炫耀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一样毫无意义。你根本不需要对的C++语法太关心,动手编程就是了,有不记得的地方一查MSDN就立马搞定。我有个结论就是,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对程序语法的了解是最微不足道的知识。这是为什么我在为同学用Basic(我以前从没有学过它)写一个小程序的时候,只花了半个小时看了看语法,然后再用半个小时完成了程序,而一个小时后我又完全忘记了Basic 的所有关键字。
不顾基础,盲目追赶时髦技术:终于点到题目上来了。大多数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东西能够马上跑起来,变成钱。这种想法对一个已经进入职业领域的程序员或者项目经理来说是合理的,而且IT技术进步是如此的快,不跟进就是失业。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是时间充裕的大中专在校生),这种想法是另人费解的。一个并未进入到行业竞争中来的初学者最大的资本便是他有足够的时间沉下心来学习基础性的东西,学习why 而不是how。时髦的技术往往容易掌握,而且越来越容易掌握,这是商业利益的驱使,为了最大化的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但在IT领域内的现实就是这样,越容易掌握的东西,学习的人越多,而且淘汰得越快。每一次新的技术出来,都有许多初学者跟进,这些初学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而使得自己在跟进的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而等他学会了,这种技术也快淘汰了。基础的课程,比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等等虽然不能让你立马就实现一个linux(这是许多人嘲笑理论课程无用的原因),但它们能够显著的减少你在学习新技术时学习曲线的坡度。而且对于许多关键的技术(比方Win32 SDK 程序的设计,DDK的编程)来说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是我和我的一个同学,在大一时我还找不到开机按纽,他已经会写些简单的汇编程序了。我把大二的所有时间花在了汇编,计算机体系结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等等这些课程的学习上,而他则开始学习HTML和VB,并追赶ASP的潮流。大三的时候我开始学习Windows 操作系统原理,学习SDK编程,时间是漫长的,这时我才能够用VC开发出象模象样的应用程序。我曾一度因为同学的程序已经能够运行而自己还在学习如何创建对话框而懊恼不已,但临到毕业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何等的正确。和我谈判的公司开出的薪水是他的两倍还多。下面有一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假设学习VB编程需要4个月,学习基础课程和VC的程序设计需要1年。那么如果你先学VB,再来学习后者,时间不会减少,还是1年,而反过来,如果先学习后者,再来学VB,也许你只需要1个星期就能学得非常熟练。
几个重要的基础课程
如果你是学生,或者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我建议你仔细的掌握下面的知识。我的建议是针对那些希望在IT技术上有所成就的初学者。同时我还列出了一些书目,这些书应该都还可以在书店买到。说实在的,我在读其他人的文章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作者列出一个书单。
大学英语-不要觉得好笑。我极力推荐这门课程是因为没有专业文档的阅读能力是不可想象的。中文的翻译往往在猴年马月才会出来,而现在的许多出版社干脆就直接把E文印刷上去。学习的方法是强迫自己看原版的教材,开始会看不懂,用多了自然熟练。吃得苦下得狠心绝对是任何行业都需要的品质。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汇编语言-关于体系结构的书遍地都是,而且也大同小异,倒是汇编有一本非常好的书《80×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黑色封面,杨季文著)。你需要着重学习386后保护模式的程序设计。否则你在学习现代操作系统底层的一些东西的时候会觉得是在看天书。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我们的开发总是在特定的操作系统上进行,如果不是,只有一种可能:你在自己实现一个操作系统。无论如何,操作系统原理是必读的。这就象我们为一个芯片制作外围设备时,芯片基本的工作时序是必需了解的。这一类书也很多,我没有发现哪一本书非常出众。只是觉得在看完了这些书后如果有空就应该看看《Inside Windows 2000》(微软出版社,我看的是E文版的,中文的书名想必是Windows 2000 技术内幕之类吧)。
数据结构和算法-这门课程能够决定一个人程序设计水平的高低,是一门核心课程。我首选的是清华版的(朱战立,刘天时)。很多人喜欢买C++版的,但我觉得没有必要。C++的语法让算法实现过程变得复杂多了,而且许多老师喜欢用模块这一东西让算法变得更复杂。倒是在学完了C版的书以后再来浏览一下C++的版的书是最好的。
软件工程-这门课程是越到后来就越发现它的重要,虽然刚开始看时就象看马哲一样不知所云。我的建议是看《实用软件工程》(黄色,清华)。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记条条框框,看不懂就跳过去。在每次自己完成了一个软件设计任务(不管是练习还是工作)以后再来回顾回顾,每次都会有收获。
Windows 程序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Petzold著》我建议任何企图设计Windows 程序的人在学习VC以前仔细的学完它。而且前面的那本《Inside Windows 2000》也最好放到这本书的后面读。在这本书中,没有C++,没有GUI,没有控件。有的就是如何用原始的C语言来完成Windows 程序设计。在学完了它以后,你才会发现VC其实是很容易学的。千万不要在没有看完这本书以前提前学习VC,你最好碰都不要碰。我知道的许多名校甚至都已经用它作为教材进行授课。可见其重要。上面的几门课程我认为是必学的重要课程(如果你想做Windows 程序员)。
对于其它的课程有这样简单的选择方法:如果你是计算机系的,请学好你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如果不是,请参照计算机系的课程表。如果你发现自己看一本书时无法看下去了,请翻到书的最后,看看它的参考文献,找到它们并学习它们,再回头看这本书。如果一本书的书名中带有“原理”两个字,你一定不要去记忆它其中的细节,你应该以一天至少50页的速度掌握其要领。尽可能多的在计算机上实践一种理论或者算法。
你还可以在CSDN上阅读到许多书评。这些书评能够帮助你决定读什么样的书。
日三省乎己    
每天读的书太多,容易让人迷失方向。一定要在每天晚上想想自己学了些什么,还有些什么相关的东西需要掌握,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在一本书上花的时间太长还是不够等等。同时也应该多想想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应用,这样能够让你不是追赶技术潮流而是引领技术潮流。同时,努力使用现在已经掌握的技术和理论去制作具有一定新意的东西。坚持这样做能够让你真正成为一个软件“研发者”而不仅仅是一个CODER。
把最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
这是对初学者最后的忠告。把每个星期玩CS或者CS的时间压缩到最少,不玩它们是最好的。同时,如果你的ASP技术已经能够来钱,甚至有公司请你兼职的话,这就证明你的天分能够保证你在努力的学习之后取得更好的收益,你应该去做更复杂的东西。眼光放长远一些,这无论是对谁都是适用的。

工程师应该追求巅峰体验

“如果说淘宝以前是一家便利店,那么现在就是沃尔玛。”淘宝网系统架构师林昊常用“超市”来解释自己的工作,“如果把服务器类比成超市员工,那么淘宝网网站就是由1万多‘员工’组成的。”
  林昊在淘宝网的花名叫毕玄。“这个名字出自黄易的武侠小说《大唐双龙传》中天下三大武学宗师之一的‘武尊’毕玄。取这个名字就是要像毕玄一样把自己掌握的高深技术展现给武林,让更多的人士了解我,了解淘宝。”林昊说。
  相关资料显示,淘宝网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2009年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占据当年国内社会零售总额近2%。权威机构Alexa发布的世界网站排名显示,淘宝网全球排名第20位,高于eBay、亚马逊等国际零售巨头;在中国则仅次于百度、腾讯、新浪与谷歌中国,位居第五。
  淘宝网系统架构的发展趋势
  和大多数工程师一样,林昊几乎不修边幅,以至于初次见面时记者无法将他本人与网上流传的照片对应起来。不过看上去他倒并不木讷,自始至终给人的印象都是阳光、开朗。
  林昊说,2007年他到淘宝时正是淘宝网系统架构最艰难的时候,淘宝面临怎样把单系统向分布式系统转型的挑战。“如果系统不改造,按照当时的发展速度,淘宝网会在2008年完全死掉。”林昊解释说,业务量的增加迫使淘宝不断地增加服务器,但系统仍旧是一个,结果是系统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不能满足业务量增长的需求,遭遇业务发展瓶颈。
  此后,林昊开始了重新架构淘宝网系统的征程。“淘宝网采用分布式服务平台,将原有系统区隔成200个左右的小系统,通过分布式服务承担淘宝几乎所有Java远程调用的支撑及管理,并且将这一亚洲最大的Java系统调理顺当,逐步提高淘宝网的系统可用性、运行效率。”目前,淘宝网的系统架构已经走向正轨。
  工程师对技术是敏感的,在谈及淘宝网系统架构水平在同行中的位置时,林昊想都没想就说在国内没有同行。但记者提及亚马逊与eBay时,他仔细想了一下说:“我们与亚马逊有较大的差距,但与eBay已经相当接近了。”
  事实上,淘宝网从创立至今一直没有停止对领先者的追赶,从商业模式的颠覆到规模的赶超,技术跟进也越来越紧密。林昊表示,“分布式系统—自动化系统—智能化系统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常见模式,这其中涉及到非常多的技术,eBay的PPT确实让我们分享了很多这方面的技术。我觉得除了智能化以外,虚拟化或者云计算、节能技术也将成为互联网技术的重点。”
  此外,在赶超领先者的同时,林昊也不忘学习领先者的做法。“淘宝已经把诸如eBay的优雅降级、Facebook的自愈系统等功能相继从概念转化为淘宝的特色功能,只要能让淘宝网系统架构更稳更快,就可以用于淘宝。”林昊说。
  谈到工作中曾遇到哪些挑战时,林昊直言是“秒杀”。在他看来,这一网友热衷的抢拍游戏对于网站后台来说就是一个灾难,“瞬间增加的访问需求不亚于一次黑客攻击”。淘宝网在遭遇第一次“秒杀”时,其系统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不过,随着类似情况的频繁出现,我们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策略,目前已经完全可以解决此类问题。”林昊表示。
  工程师应该追求“巅峰体验”
  正如毕玄所代表的武学宗师一样,技术高手对于技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或者说是狂热的。林昊认为,工程师应该有追求“巅峰体验”的情结。
  “很多人对技术的了解停留在理论上,因为平台是个更稀缺的资源。”林昊说,淘宝网最吸引他的就是能在这里处理业界最复杂的难题。
  正如之前提到的,淘宝网已不仅仅是一个在线交易系统,而是融合交易、门户、社交网站等于一体的生活圈。
  “很多架构师不知道如何应对大型、数据瞬间高发的场景,主要原因是没有这方面的实践机会,毕竟目前只有知名网站的后台系统才能获得这类难得的实践机会,通常在没有实践机会的情况下是很难完全理解这些技术的。互联网中的技术方案都是在多次血泪宕机下成长起来的。”林昊表示。
  出于应对数据瞬间高发的压力与成本控制,淘宝网的中间件系统、文件储存系统、搜索、分布式框架、缓存系统都是自主开发的,这也给工程师带来许多机会,可以看到软件的源码,研究了解软件内部的工作过程和原理,对应用设计、开发、查错、优化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由于淘宝网系统架构的庞大与复杂,对于很多工程师来说,“看一看淘宝网的系统架构一直是我们的心愿”。
  “我经历了淘宝网点击量从3亿猛增到10亿的过程,这段时间的技术挑战对我来说是最宝贵的,使我获得很多宝贵经验。”林昊说,能给你这种经历的公司在全球也是屈指可数,在中国就更少了。
  无论如何,随着淘宝网发展的加速,其赶超eBay的趋势更加明显,对于工程师来说,这意味着再也不能简单地亦步亦趋。“淘宝网正在长大,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独立面对问题。”林昊语气里更多的是兴奋,“我们希望更多的同道能来到淘宝网,体验这种巅峰感觉。”

抛开产品人员,如何做好研发驱动

亲爱的怪蜀黎:
大学毕业后我终于成为了从小梦想的一名——web程序员。在魔都这7年,我一共只在2家公司服务过,而在现在这家公司已有6个年头。前5年说不上兢兢业业,但也还算认认真真,但因为公司重点不在web一块,基本没有机会可言。所幸一年前公司开始转型,将主要资源往web一块转移。我还没反应过来,项目、待遇、职位、人手都纷涌而至。在兴奋、惶恐、忧郁中,带着一个30多人的团队做了一个最终没有太好结局的项目。虽然不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有时我想,也许我应该做的更好,也许结果会有一点不同。
不过和我的沉重相比,似乎公司并没有很在意这个结果。上个月给了我新的一个项目——这一次,放的权利更大。感谢老板的信任和支持,但肩上的压力感觉有增无减。也许犯错是成长最好的老师,失败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但我不想用这些话成为铺垫可能失败的接口。
问一个当下的疑问。新的项目至今没有专门的产品人员介入,我希望每一个研发人员都能在充分理解需求后,从运营角度设计产品,从用户体验开发功能。我并不反感产品人员,但我更憧憬研发驱动的模式,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在工作中遇到过靠谱的产品。
研发驱动说来简单,在获得执行力、灵活性,降低各种内耗和成本,实现快速迭代开发的同时,也在为研发人员的各种经验不足和程序员特有的“古怪思维”付出着代价,并承担着让项目背负上更大失败风险的可能。
一方面,我希望努力去尝试我理想中的研发驱动模式,一方面也害怕自己的一意孤行让项目触礁、让部门蒙羞。你是如何看待这个具体的问题的?或者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当然,如果能有靠谱产品推荐,我也非常愿意接受!
首先,技术与产品合体是最优解,知行合一,效率大增,尤其减少产品观不同带来的损耗。产品争论很多时候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风格差异,所以参与讨论的人越少,执行效率越高;人越多,则无益的摩擦越多,速度越慢。
在国外,牛逼产品往往就是知行合一的工程师捣鼓出来,如Google和Facebook的工程师文化,建立在工程师文武双全的基础上,才能催生创新。我以前写过一篇《为什么不创新》,有观点云,参与创新的人数越少,创新成功的概率就越高。
所以国内文理分家,贻害万年。产品不精研技术,看代码如见梵文;技术则埋头技术,对产品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最后在99.9%的情况下,还得由产品+技术的组合去做项目,互相对上眼,磨合好的难度,已经将产品成功率降低了20倍。
回到正题。
1、
你说得对,靠谱的产品人员极少,到“产品架构”这个层级的更少了。很多人找我推荐靠谱的PM,我倒是认识这么两三个,但很难挖动。我自己创业都没打算招PM,自己挽袖子上,就是为了减少摩擦,全速前进。
还有人不断问我怎样培养PM,也回答不了,水土和品种都很重要。有些时候品种不行,有些时候根本是你们的水土也不行,我能给出的答案都是心灵鸡汤一类的万能解,有道理,没用处。
2、
如果很难信任产品人员,是否工程师自己挽袖子上呢?“每一个研发人员都能在充分理解需求后,从运营角度设计产品,从用户体验开发功能。”这句话本身的破绽很多:
-充分理解需求,需求从哪里来,需求是否正确?
-从运营角度设计,运营思路是什么,运营任务是否安排得当?
-从用户体验开发,怎么把握用户体验?是工程师本人的体验,还是道听途说来的用户反馈?
你在来信中的愿望,是一个绝对正确的大口号,即便非常资深的产品经理也不能保证自己做到,做好。否则天底下哪里来如许多产品残局。那么,你的工程师团队如何能达到,至少是接近这个目标呢?我见过大骂PM废柴的工程师,自己赤膊上阵的时候,却比废柴PM更废一筹。
3、
按照常规,产品人员分作:
-产品经理,通常兼任产品策划,管理需求、进度与品质
-产品策划,基本上只对需求与设计负责,很多时候与交互设计合体
-交互设计师,将策划案转换为交互原型
-UI设计师
-产品运营,又细分为内容运营、用户关系、活动,推广、BD等岗位
同样按照常规,以及格线为标准,国内工程师最容易兼任的是产品经理这个角色,由技术经理来兼任。普通工程师有不超过35%的可能兼任产品策划,不超过15%的可能兼任交互设计,不超过5%的可能兼任UI设计与产品运营。
你提到的“没有专门的产品人员介入”,针对以上常规,建议由产品感较好的技术主管,比如你自己,兼任PM。工程师可以提需求,提策划,由你来把关。策划案交给专业的交互设计与UI设计去实现——在极端情况下,比如没有交互设计师,产品本身的交互架构也不复杂,可以将低保真线框图直接交给UI设计师。
至于运营介入,取决于整个项目的运营思路,这大概也是PM角色来出。根据思路,按照“典型用户”的标准招聘对口的运营人员,与工程师直接对接。
以上建议,完全依赖于这个“产品感较好的技术主管”,由他来主持。如果放心大胆,权力下放到单个工程师……你有Google和Facebook那样强悍而全能的工程师吗?
如果技术主管缺乏产品自信,只剩下最后一个法子:只做自己是典型用户的项目,对于产品感将是非常大的弥补。如同Facebook的工程师驱动,取决于他们本身是Facebook的深度用户;Google在工具类应用上出类拔萃,也是同理,但重塑一个社交网络就举步维艰。
4、
我去年写了《危机感》,整个互联网行业最缺的是其实是好项目,其次才是好团队。在现有的市场基础上,需求池几近枯竭,找不到几个能出力的战场。这是整个行业共通的问题。所谓臆造需求,或者愚公移山,大都是逼出来的。假如方向偏了,就算你找到牛得一逼的产品经理(或者就是你自己),结果也大同小异。
对此悲惨世界,我唯一能提的,勉强不算是废话的建议,是做你自己喜欢的项目,尤其做你自己是典型用户的项目,为你和你的朋友去提供服务。比较小的好处是增加对用户对市场的理解,比较大的好处,则是这个过程会令你比较开心,最终结果很难讲,至少享受了过程。
当然,如果工作环境不能提供这样的项目机会,我只能说,苦得一逼也是人生经历。
来源:http://blog.jobbole.com/20491/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经典语录选

1.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压力,哪个更重要
2.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3.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之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4.知道可能面对的困难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惧中不断挣扎,而仍然能战胜自己,选择这条道路,才是真正的勇气.我认为这样的朱重八才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战胜自己,不畏惧死亡的英雄。
5.人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有用的坏人和无用的好人。
6  遇到恨透一个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时候,用张定边的事迹勉励一下自己,不要生气,修身养性,活得比他长就是了。
7 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
8  绝对不要做你的敌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敌人希望你这样做——拿破仑
9 简单的占有是小聪明,暂时的放弃才是大智慧。
10 和善慈悲的面孔用来应付服从他的人,残暴凶狠的面孔用来对付他的敌人。
11 这才是朱棣真正的可怕之处,一个能够忍耐的人,一个能够压抑自己欲望的人。
12 其一“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其二,“人生就是战斗,战斗就有权谋”。
13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14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15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16 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能列出计划,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
17 获得胜利的关键在于隐忍的耐心和准确的判断。
18 这也是朱元璋一生的信条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19 即使你的敌人无比强大,即使你没有好的应对方法,但只要你有敢于面对强敌的决心和勇气,你就会发现,奇迹是可以创造的。
20 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21 朱棣用他精彩的表演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死人往往比活人更好利用。
22 朱棣是一个无赖,他可以使用任何他想用的方法,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行。而朱允炆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不知道,对付无赖,要用无赖的方法。
23 在我们的思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盲点,而创造性思维就是专门来消灭这些盲点的。所谓创造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提出多么高明的主意,很多时候,这种思维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很多人都知道和了解的,但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方法。
24 战争的胜负往往就决定于那再坚持一下的努力
25 真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这种气节才是真正的勇气。
26 因为他懂得一条重要准则: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解决你
27 一个人要显示自己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暴力,挑战这一准则的人必然会被历史从强者的行列中淘汰,历来如此。
28 相信很多人都曾被问到,你为什么要读书?一般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建设祖国,为国争光之类,而在人们的心中,读书的真正目的大多是为了升官、发财,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但事实告诉我们,为了名利去做一件事情也许可以获得动力和成功,但要成就大的事业,需要的是另一种决心和回答–为了读书而读书。
29 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30而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如果可以

如果可以

如果可以


如果可以,我们一起留在大同
不要那些所谓的理想,不要那些所谓的奋斗
不想去北京上海打拼奋斗
就一起留在我们熟悉的小城—大同
每一条街道都能叫出名字,每一个邻居都认识
听到熟悉的大同话
一个电话,半个小时
人就聚齐了
如果可以,我们一起留在大同
陪着我们的爸妈
无聊了一起去太原、北京玩一趟
开个车几个小时就到恒山了
过年过节几个朋友窜窜门吃顿饭
谁要是不来,打个车几分钟就到他家门口
直接拖出来
如果可以,我们一起留在大同
嘴馋的时候
去随便哪个烧烤摊上吃个烧烤,去大西街逛个夜市,从街这头吃到那头
水果出来的季节
开着车去田里摘西瓜
西瓜都是一袋一袋的往家买
因为便宜又好吃
如果可以,我们一起留在大同
冬天的时候一起推雪人
夏天去悬空寺逛逛,晚上在御河生态园溜溜
真不行就去红旗广场的肯德基坐一坐
累了就随便找个KTV呼朋唤友
打打台球,斗斗地主,还有团在某个朋友家打个霍龙 输赢都在这个圈子
每个人的我都熟悉,知根知底
如果可以,我们一起留在大同再去我们的母校看看
如果可以,我们一起留在大同
等我们工作了
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不用天天加班到10点
不用没有节假日
不用周周出差
只要8点上班,5点下班
不想做饭了就回家蹭顿饭
洗完碗 擦完地
还可以陪爸妈散散步
如果可以,我们一起留在大同
看着朋友结婚,每个人的婚礼都能参加
等我们有了孩子
我们要让他们也天天在一起玩
让我们成为世交 他们也成为发小
时不时的几家组个团,开车去、溜溜转转
他们看世界,我们看他们
让他干爹干妈一大堆
过年压岁钱多的拿不了
如果可以,我们一起留在大同
等父母老了我们可以天天陪着他们
等我们老了也有子女天天陪着我们
走不动了还可以坐下来一起回忆咱年轻的时候
商量着什么时候再去趟北京
什么时候再爬趟恒山
什么时候再……
把年轻的事情都再做一遍…
如果可以
一群老头老太太80了还是很不正经的胡侃着…
如果可以……